目的:概述生產設備工藝及質量是高、低壓成套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是制造完成高、低壓成套設備所有的電器和機械的連接,用結構部件完整地組裝在一起的一種組合體的一個過程。加工設備是保證質量,提高生產效率的有效手段。加工工藝是完成產品組裝、最終交付用戶,運行滿意的有效工作程序。二者相輔相成,構成了完整的質量保證能力。由于各工廠的設備、設施、人力資源不完全相同,工藝水平差異很大。
靜電粉末涂漆工藝
1 適用范圍
適用于成套裝置的箱、柜、屏、臺及其他零部件表面靜電粉末涂漆加工。
2 設備
噴塑裝置、烘箱、氣泵等。
3 術語解釋
3.1. 零部件粉末涂裝質量
零部件粉末涂裝質量是指為實現裝飾,防護(防腐蝕)密封等要求,而涂裝在零部件表面上的靜電粉末涂裝層的外觀質量和內在質量。
(1)外觀質量包括:露底、遮蓋不良、脫落、雜物(混粉)、針孔、橘皮、顆粒、麻點堆積(粉末)、銹痕、碰劃痕等缺陷。
(2)內在質量包括:深模硬度、厚度、附著力,耐腐蝕性等技術工藝參數。
3.2 噴涂外觀缺陷種類
(1)露底:涂層或未能完全覆蓋材料色澤的現象(清晰可見)。
(2)遮蓋不良:深層涂覆面漆薄致使底色隱約可見的現象(有粉末的原因)。
(3)脫落:涂層從深面呈現片狀脫離造成金屬表面層清晰可見的現象。
(4)雜色:涂層表面的不同顏色或顏色深淺不一的斑點,色塊或陰影。
(5)橘皮:涂層表面呈現橘皮狀紋路的現象。
(6)針孔:涂層表面呈現針狀小孔或毛孔的現象。
(7)顆粒:涂層表面附著的清晰可見的顆粒狀物質的現象。
(8)麻點:涂層表面因水、油等異物影響致使涂料不能均勻流平,形成泡狀疤痕。
(9)堆積:涂層表面因局部涂料過厚而形成涂料集結的現象。
(10)銹痕:涂層中產生銹點或接縫處呈現銹斑的現象。
(11)碰劃痕:涂層表面受外力碰撞或摩擦而呈現劃痕的現象。
1)嚴重劃痕:穿透涂層并對金屬層造成劃痕的現象(可清晰看到)。
2)劃痕:穿透涂層表面對金屬層未造成劃痕的現象(可清晰看到)。
3)磨損:經仔細觀察才可發現的,輕度輕微的劃痕現象。
4)碰傷:涂層表面出現的各種原因造成的凹凸痕。
3.3 噴涂外觀缺陷的嚴重度分類
3.3.1. 觀察涂層表面的缺陷的環境要求
(1)環境整潔,不能有顯著影響檢驗作業的蒸氣、濕氣、煙霧、粉塵等。
(2)檢驗光線要求為正常光線下的自然光或較明亮的日光燈照明。如2只長度約為120cm的40W的標準日光燈,安裝在觀察點正上方的位置。
(3)在一臂距離內(5000mm),光線良好的條件下,以不超過15秒的時間觀察(檢查)零部件的獨立的表面。
3.3.2. 對缺陷本身嚴重度的劃分
(1)嚴重:一般情況下,任何可立即看到的缺陷,或在一臂長的距離可看到的缺陷。
(2)輕微:在一般情況下,充足的光線下,近距離(小于一臂距離)的觀察(檢查)才可看到的缺陷。
4. 不合格定義
在一般情況下按規定的要求進行觀察,任何人可立即看到的缺陷,或在一臂長的距離可看到的缺陷稱為不合格。
5. 涂裝表面檢驗區域的劃分
根據各涂裝表面對質量影響度和重要程度分為:A級、B級、C級,即將零部件的各表面劃分為A、B、C三個檢驗區域。
每一個檢驗區域的缺陷數量允許標準:
A級:涂層表面沒有不合格項。
B級:在每個B級圖層面上的輕微缺陷不超過2個。
C級:在每個C級涂層表面的最多5個輕微缺陷。
6. 內在質量、質量檢查
所有儀器及量具應符合計量要求,并在有效檢定周期內,檢查示例見表1。
表1:涂層表面檢查示例
7 檢驗結果評定
(1)每批零部件及箱體涂漆加工時,根據上述的規定對涂層進行外觀及內在質量進行檢驗,外觀及內在質量任何一項“不合格”即可對其判定為“不合格”,退回重新加工。
(2)例行檢驗時,發現內在質量尤其是圖層面耐腐蝕性以及涂層附著力不合格時,應退回重新加工。
8 工藝過程及要求
8.1. 涂裝工藝生產流程(圖1)
圖1:生產流程示意圖
8.2. 前處理工序
(1)脫脂。溫度40~60℃,時間:約5分鐘(必要時開攪拌泵),游離酸度:3~6點。
(2)水洗。溫度:常溫時間:1~2分鐘,Ph=8~9。
(3)酸洗。溫度40~50℃,濃度:18%,時間:對應工件表面的銹蝕程度而定。
(4)水洗。溫度:常溫,時間2~3分鐘,pH=8~9。
(5)表調。溫度:常溫,時間0.5~1分鐘,pH=8~9。
(6)磷化。(鋅):溫度:40~55℃,時間:2~3分鐘,,FA=0.6~1.3點,TA=18~25點,促進值:1.5~3.5點。
(7)水洗。溫度:常溫或加熱60~70℃,時間1~2分鐘。
(8)純水洗。溫度:常溫,時間:待工件全部被洗到,并沒有酸液及殘留物為止。
8.3. 脫水烘干
(1)方式:烘干爐烘烤。
(2)溫度:120~150℃。
(3)時間:相對應工件定時間(必需實干)。一般:5~10分鐘。
8.4. 上件工序
(1)認真檢查掛具結構是否良好,不可超負荷掛載。檢查與工件接觸部位的導電性是否良好,及時更換損壞掛具,清理接觸不良掛具。
(2)掛工件前檢查工件有無碰傷和劃痕較重,影響噴涂質量。
(3)禁止用手直接接觸前處理后的工件(可戴干凈的手套)。
(4)各吊點懸掛的工件間距不大于250mm(橫向)。
8.5. 噴粉工序
(1)操作方式:人工(手動)噴粉。
(2)技術工藝參數:靜電電壓:70~80kV;壓縮空氣壓力:6~7kg/cm2。
(3)操作程序如下:
1)噴工件前檢查并疏通各條供粉線路及噴槍,并清理干凈噴粉室及供粉桶。
2)檢查接地線是否正常。合上電源開關,打開靜電電源,開通噴粉風機,接通壓縮空氣。
3)打開靜電發生器開關,檢查各部分儀表工作是否正常。把高壓調到所規定的工藝數再打開噴槍供粉、噴涂。工作過程中,根據工件的不同調整噴槍的供粉量(噴槍頭與工件的距離小于200mm,以保證涂膜的質量。
4)噴粉操作人員必須赤手握槍(必要時戴手套,必須在手掌心處剪一洞),以保證皮膚與金屬的直接接觸。
5)作業結束后,檢查設備,關閉電源及氣源,將噴槍好,并清理粉房的衛生。
8.6. 固化工序
(1)方式:熱空氣置換固化過程(電阻加熱或空氣自然對流加熱)。
(2)溫度:180~200℃。
(3)時間:180℃固化(恒溫時間20分鐘)、200℃固化(恒溫時間不少于10分鐘)
(4)定期清理固化通道衛生。
8.7. 涂層質量技術要求
(1)涂層顏色及外觀:涂層平整、顏色均勻。
(2)涂層厚度:40~60μm,按GB1764規定進行。特殊情況除外。
(3)涂層硬度:不小于6H,按GB/T6739規定進行。
(4)涂層附著力:大于一級,按GB9286規定進行。
(5)涂層耐沖擊:1級,按GB1732規定進行。
8.8. 涂裝作業安全規程
(1)噴粉區10m范圍內,除了工件外,不準有其他易燃物質進入。
(2)噴粉區內不允許存在發熱源,明火和產生熱源的設備器具。
(3)噴粉區內要配置滅火器。
(4)噴粉區內所有導體,都要可靠接地。
(5)在噴粉區醒目的位置要有安全標識。
(6)噴粉區的環境要保持一定的相對濕度,其噪聲不超過85dB。
(7)噴粉室的排風量,必須定期校核。
(8)噴粉室的通風管道必須保持一定的風速,同時應有良好接地防止粉末 聚積和產生靜電。
(9)在噴粉區內只允許存放當班所需粉末用量,不應存放過多的粉末涂料。
(10)噴粉操作必須在排風啟動后至少3分鐘,方可開啟高壓靜電發生器和噴粉裝置。停止作業時,必須先停高壓靜電發生器和噴粉裝置,3分鐘后再關閉風機。
(11)當班必須清理噴粉室內積粉。積粉清理應采用吸塵器吸收,嚴禁采用單獨吹掃的方式。
(12)應及時清除作業區地面,設備管道、墻壁上沉積的粉末,以防止形成懸浮狀粉氣混合物。
(13)掛具上的涂層應經常清理,以確保工件接地效果。
(14)當噴涂系統處于運行狀態時,操作者除持槍手臂外人體各部分均不得進入噴涂室。
(15)作業進行中應注意觀察,掛件及工件是否有搖擺碰撞和滑位滑落現象。
(16)噴粉操作人員應穿戴防靜電工作服、鞋、帽,嚴禁戴手套及金屬飾物。
(17)非崗位操作人員不得進行設備操作。
9 前處理工藝
(1)前處理作業前,將各槽按工藝技術參數調整完畢(做好記錄)。
(2)重點監測:
1)脫脂槽液:
a.離堿度=3~6pt;
b.溫度:40~60℃。
2)磷化槽液(每小時檢測一次):
a.FA=0.6~1.3點;
b.FA=18~25;促進值=1.5~3.5點;溫度:40~60℃。
(3)及時填寫“前處理”工序槽“測驗”記錄(規定表格)。
(4)每小時巡視一次各槽液的情況,以及磷化后的質量情況。
(5)對前處理操作人員進行技術控制,并做好配合,保證生產順利進行。對出現的任何異常情況,及時進行處理和解決(做好記錄)并上報有關人員。
(6)保持化驗室的環境干凈整潔,操作安全可靠,實驗用品擺放合理、安全。所用藥業和試劑要統一貼標識管理,增減有記錄。
(7)對所需的藥液和試劑及其他用品提前作計劃準備配備相應的存量,以保證生產需要。